电商拉动快递,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业收入超过1195亿元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达1195.7亿元,同比增长33.2%,快递包裹量达84.6亿件,同比增长43.3%。
网络零售带动快递服务强劲增长
最近几年,网络零售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一系列电子商务服务蓬勃发展。快递服务是受此带动最明显的服务之一。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来自网络零售的包裹比例超过60%。而部分快递公司这个比例甚至超过70%。
“我们分析发现,快递服务业收入增速加快,增长势头良好。2012年至2014年,快递服务业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39.2%。而2009年至2011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5.8%。主要原因是网络零售持续产生大量包裹,形成规模效应,对快递服务收入增长的贡献快速提升。”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盛振中说。
2012年以来,我国网络零售进入“万亿元”新时代。2012年,全国网络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4年达2.78万亿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网络零售额为1.65万亿元,同比增长39.1%。
谁对增长贡献大?
2015年上半年,全国快递包裹同比增长25.6亿件。阿里研究院分析发现,对快递包裹增长贡献最大的前三个城市是广州、东莞和杭州,排名第四至第十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金华、北京、南京、苏州和温州。这十个城市新增的包裹量合计占全国的49.3%,撑起半壁江山。从地理分布来看,六个城市位于长三角,三个位于珠三角。
通过分析各城市网商密度数据,阿里研究院发现:广州、金华、苏州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大众电商创业”最活跃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一大批小企业和创业者通过电子商务创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快递数据的增长上。
快递数据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风向标。“快递包裹数量相比快递服务收入,能更好的反映一个城市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国家邮政局公布的快递包裹数指的是‘发出包裹数’,快递服务收入指的是注册地在该城市的规模以上快递企业收入,可能包括在外地的业务产生的收入,比如加盟费。”阿里研究院物流研究专家粟日分析说。
谁的增长势头好?
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城市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阿里研究院分析发现,快递包裹量增速最快的前三个城市是合肥、东莞和廊坊,其上半年快递包裹量同比增速都超过100%,排名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为天津、郑州、哈尔滨、徐州、温州、保定和中山。
从地理分布来看,这些城市呈现多元化特征,分别来自华北(3个)、华东(2个)、华南(2个)、华中(1个)、东北(1个)。这也反映出,快递服务在全国多个地区显现出增长活力,不局限于个别地区。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城市快递包裹数量增速低迷,因此排名下滑明显,比如昆明(同比增长5.1%、下降8位)、太原(同比增长15.3%、下降5位)、福州(同比增长15.9%,下降5位),具体原因有待深入分析。
来源: 创业邦
相关资讯
- 首届2024北方国际物流和运输技术博览会在济南举行
- 全国39个铁路物流中心全部挂牌成立
- 绿色贸易成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成效明显
- 何黎明出席河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 尚尚签:中通电子签约中台解决方案
- 携手将数字贸易打造成为共同发展的新引擎——从数贸会看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 崔忠付出席行业协会商会经济发展指数工作经验分享会
- 何黎明出席“长春国际汽车城&一汽物流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签约启动仪式
- 我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 崔忠付出席并主持《国家物流枢纽分类与统计指标体系》 行业标准审查会
- 国家邮政局关于2023年第二季度快递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时限准时率测试结果的通告
- 2023年7月份制造业PMI为49.3%
资讯排行
- 红棉国际时装周|让中国设计师品牌不再“独立”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极具吸引力的非洲投资目的地——埃及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 何黎明:深耕产业场景 构建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新生态 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做出应有贡献
- 封面故事|博洋服饰集团:你的创业梦,便是集团的未来
- 2024(第七届)物流与供应链诚信创新大会暨天津(东疆)网络货运平台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全国39个铁路物流中心全部挂牌成立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 波兰之旅,开启中波纺织服装合作新篇章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打赢“生存战”,看日本纺企如何上演合纵连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