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4月10日讯 目前企业在理解影响盈利因素方面主要有三个误区:一是把引进先进的设备当作是引进了先进技术;二是认为规模的扩张比质量提升的盈利空间大;三是认为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就可以盈利。
近两年来,从国际国内大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可以看出,国内大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较弱,盈利能力逐渐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简单地比较,我们差的不是设备、不是人才,而是我们的经营管理理念。有些理念,我们已习以为常,根深蒂固,却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利润获取能力。
误区1 把引进设备当作是引进先进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尽管在各个领域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果,但是,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在许多领域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引进先进技术成为企业的首选。国际经验表明,技术引进可以使引进方迅速取得成熟的先进技术成果,不必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科学研究和试制工作。它是世界各国互相促进经济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但是,很多企业在引进技术时,错误地理解为把引进先进技术等同于引进先进设备,花费巨大的成本代价引进昂贵的生产设备,想借此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当先进设备给企业带来甜头的时候,确实令企业沾沾自喜,生产出了别人无法生产的产品,创造了别人无法创造的利润,同时也觉得自己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认为引进了先进设备就等于引进了先进技术,忽略了技术与设备的区别,忽略了设备老化、淘汰后的问题,因此造成盈利能力低下。
那么,什么是引进先进技术呢?
人们常将“技术”广义化,把技术分为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就是技术知识、经验和技艺,属纯技术;硬件技术是指机器设备之类的物化技术。只从国外购入机器设备而不买入软件技术,一般称之为设备进口。若只从国外购入软件技术或与此同时又附带购进一些设备,这种行为才能称为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提高引进国或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达到目的只有引进软件技术,通过自我消化吸收,才能做到。
因此只引进先进设备并不等于引进先进技术,通过引进设备而掌握、消化、吸收了其中蕴含的技术,才能真正引进技术,才能解决设备老化、淘汰后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在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同时,产生了引进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重“引进”、轻“消化”,研究开发人才不足等问题。我们应采取提高引进能力与效用、提高技术再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和培养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对策措施,以提高我国的技术引进水平。
误区2注重扩大规模忽略质量提升
企业对盈利的另一个误区则是认为规模大于质量。
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重组扩张使得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靠外延扩大规模的方式普遍存在,通过上设备、扩厂房、新建厂区、兼并联营等方式扩大规模,结果使得自己的产量越来越多,表面上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认为通过规模扩张,可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规模扩大不仅不可能带来想象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成为企业负累的开始。
目前,人们的需求主要是个性化需求,追新求异成为社会的主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慢慢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质量的要求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价格已经不是决定人们购买的关键因素,因此规模扩张带来的价格上的优势越来越弱;同时,扩张的结果使得产能过大,超出市场需求;由于不注意质量的管理,使得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更削弱了规模扩张带来的优势。
同样一家企业,如果企业准备使利润收入增加一倍,若采用规模扩张的方式,该企业必须投入与相当于现有规模相当的资金、设备、土地、人员等,耗资巨大;而若采用质量提升的方法,则仅需投入很少的一部分资金用于质量改善,根据质量法则,质量提升1个百分点,其在市场上的售价将会提升10%左右,而相同的生产成本,其售价每高出10%,则其利润将会提升近100%。
所以,企业要获取更好的盈利能力,不能过分依赖规模,而应该首先关注质量,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质量提高的结果是一方面提高社会信誉,促进销售,提高了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因为质量的提高使得因质量问题而引发的报废费用、返工费用、维修费用以及索赔费用等降低,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们经常看到的报道是,某某品牌的产品全国销量第一,可是没有人去关心销量第一的背后到底花费了多少成本,投入了多少资源,带来了多少效益。
误区3 以为产品合格就能赚钱
认为能够生产合格的产品就能赚钱,这是目前企业存在的另一大认识误区。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合格产品。
判断产品合格与否,必须要有一个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标准。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合格产品,不符合这个标准,便是不合格产品。
《产品质量法》第26条规定了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格的危险,有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二是产品须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三是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也就是说,只要产品质量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存在着不合理的危险性,或者产品不具备基本使用性能,或者不符合生产者、销售者对产品质量作出的明示承诺,具备上述三种条件之一者,就可判定质量不合格,其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反之,只要企业提供的产品符合上述标准就是合格产品。
从对合格品的判定中可以看到,任何单位提供的产品都是合格的,否则就不能上市流通。那么,认为生产了合格的产品就能赚钱的理念就站不住脚。因为只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是对企业的最基本的要求,合格的产品是没有竞争性的,是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攻击的,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场很容易被切割出去。最关键的是,因为其产品没有差异化,很容易与竞争对手形成价格战,从而削弱了公司的利润。因此,不能仅仅认为生产了合格产品就能赚钱,而应该在合格产品的基础上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有特色的产品,这样竞争对手很难攻击,市场稳定,从而才能带来利润。
综上所述,制约企业盈利除了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外,企业自身的理念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应该摒弃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把思想从注重技术、扩大规模和只满足于生产合格产品等方面转移到依靠管理、质量、特色等方面上来,以期获得更好的盈利空间,提升自身竞争力。
相关资讯
- 2024年羊绒原料及制品进出口概况
- 202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936亿美元,12月恢复正增长
- 纺织企业降低“碳排放”,尤尼吉可、帝人、东洋纺等这些日本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
- 纺织企业降低“碳排放”,尤尼吉可、帝人、东洋纺等这些日本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
- 意大利纺织机械:2023年第二季度订单量确认下降
- 三大因素导致我国对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压力增加
- 百花齐放,创意升级,解锁中国流行面料的多面风格!
- 2022针织出口再创新高,今年国内市场有望较快增长
- 葡萄牙制造业出口增加,但出口商对前景存忧
- 中欧企业对双边经贸合作前景表示乐观
- 菲律宾经济保持向好态势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国—瑞士自贸协定升级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资讯排行
- 永不止步!兰精集团持续筑牢天丝™品牌“防护网”
- 筑梦甲子、继往开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迎来60周年
- 【央视快评】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实力“圈粉”,尽展产业新风貌!山东聊城展团首次亮相2025yarnexpo春夏纱线展
- 乐古古纺织:让真丝面料与时代共舞
- 远信工业、海宁纺机当选新届执行会长单位!中国纺机协会印染机械分会聚焦热点,理性判断前行方向!
- 崔忠付出席“星级数字化仓库与数字供应链平台金融服务中国行——太原站”座谈会
- 安徽服装第一村: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孙村焕新发展面貌
- 质领2025·先锋谈|宏源科技:守正创新 技术支撑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孙以泽:国家需求是科技创新指挥棒
- 从“市场管理者”到“综合集成服务商”,中国轻纺城集团要下盘怎样的大棋?
- 新春不打烊,纺织集群冲刺开门红
- 2024藤模年终时尚盛典|全龄共赴,致敬经典-纺织服装周刊
- 喜迎开门红!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陆续启市迎客
- 质领2025·先锋谈|波司登董事局主席高德康:数智赋能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视觉焦点
-
从“市场管理者”到“综合集成服务商”,中国轻纺城集团要下盘怎样的大棋?
-
花式上新、一站式购齐,柯桥窗帘展首日开启时尚新风!
-
永荣锦江&意大利兰蒂奇集团,竞帆循环经济新蓝海!
-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全面从严治党暨警示教育会
-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共奋进!2025年全国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召开
-
「经纬之外」当游牧美学的雲甲织进CHIC(春季)展
-
全面提升市场形象,中国轻纺城开启管理专项行动
-
质领2025·先锋谈|宏源科技:守正创新 技术支撑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崔忠付出席“星级数字化仓库与数字供应链平台金融服务中国行——太原站”座谈会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王栋:做纤维世界的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