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讯 中国最新的贸易数据表明某些大宗商品的进口有所下滑,但分析师并未对这些数字感到惊慌,相反,他们预测将对资源的需求会更旺盛,因为建筑和制造业在不断增长。
BMO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米勒克(Bart Melek)在周三给客户的报告中说,中国商品进口初步数据在9月份异常强劲,10月份大幅下降。
他说,铜的发货量月环比下降26%,跌至全年最低水平,而铁矿石进口下降了13%,石油进口跌30%。
米勒克说,表面上看,商品进口量几乎全面下降,表明10月份中国对原料的需求大大减弱。
然而,他说,如果具体分析,情况则复杂的多,不同商品的不同供需基本面和季节性在10月贸易数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说,销往中国的铝的发货量实际上增长了7.5%,若考虑到季节因素,铜的进口量实际上下降了19%,石油进口下降了29%左右,而铁矿石进口增加12%,铝进口增加21%。
铜价涨至2008年年中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中国对铜资源的消费起到了关键作用。铝和铁矿石价格最近也有所上涨。
需求旺盛
目前,分析师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前景十分看好。
据周三公布的政府数据,中国贸易顺差10月份涨至271.5亿美元,是今年第二高点。出口同比增长22.9%,但相对9月份25.1%的增幅有所下降。了解更多有关中国贸易顺差的报道。
大华继显(UOB Kay Hian)分析师说,中国进口同比增长25.3%,比9月份的24.1%有所加快,但比一致预估的数字低三个百分点。
这些分析师在给客户的报告中说,进口增长低于预期可能是由于“加工领域放缓”。
BMO的米勒克说,但是整体来看,中国10月份商品进口数据不能简单地被解释为表明中国对外国大宗商品的需求产生了宏观上的根本性减少,特别是在9月份的数据比预期稍高的情况下。
他说,量化宽松政策、西方世界对货币的担忧以及全球经济持续增长,这三者综合起来将会使中国大宗商品进口水平持续到2011年,我们认为这将意味着铜和铁矿石等商品价格仍会持续走高。
重点领域
与此同时,分析师认为钢铁、水泥和食品等领域的前景利好。
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师在周一的一份报告中说,在这些领域,旺盛的需求将会令我们惊喜,因为未来两个季度开发商的新建筑项目不会有大的下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持续稳定,十月份机械生产月环比增长十分明显。
高盛分析师对宝钢集团、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及在台北上市的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均持买入评级。
在另外一份于消费者价格指数数据发布之前公布的研究报告中,高盛分析师指出,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在内的中国食品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据周四发布的政府官方数据,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促使中国CPI指数同比增长4.4%。
在目前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高盛分析师说他们更倾向于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这样的上游公司。他们还看好两家在深圳交易的公司: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和泸州老窖有限公司,分别持买入评级和中立评级。
来源: 中国纺织网
相关资讯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困难时刻如何破局?纺织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讲的都是干货!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数字赋能“智造”升级 我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 张国清: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加大培育力度 财政资金精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资讯排行
-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11月在海宁许村举办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贝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建中:以匠心成就一份幸福的事业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向“新”引领 进阶价值高地 ——2024中国时尚大会在海宁盛大举办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极具吸引力的非洲投资目的地——埃及
- 张国清: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江苏互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长邦:互帮互助,打造国产莱赛尔民族品牌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红棉国际时装周|让中国设计师品牌不再“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