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造成当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速回落、2009年(至7月)出口下降。这如同体育比赛有暂停和休息一样,出口不可能永远保持增长,回落与下降都属正常现象。关键在于我们的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是否作好了准备,能够从危机中寻找机遇,充分利用这段“中场休息”的时间深挖行业内部问题。
在美联储公布的最近一次决策例会会议纪要中显示,美联储的决策者认为,美国经济衰退正在结束,经济将可能于2009年下半年出现增长。这一消息无疑为处于困难时期的中国外贸出口带来信心。作为全球经济风向标,美国的复苏将带动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预期转好,金融危机引发的寒流将逐步减退,出口的春天遥遥可期。
近30年来,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得到飞速发展,生产能力和出口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但整体而言,中国的纺织服装业仍然停留在依靠低价竞争、以“代工”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造成当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速回落、2009年(至7月)出口下降。这如同体育比赛有暂停和休息一样,出口不可能永远保持增长,回落与下降都属正常现象。关键在于我们的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是否作好了准备,能够从危机中寻找机遇,充分利用这段“中场休息”的时间深挖行业内部问题,加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争在“后危机”时代抢得先机,使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实现新的突破。
新的需求开始逐步萌生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出口进入下降通道,前七个月累计下降11%。从目前的形势看,全年出口负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2009年下半年,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服装开始显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出现缓慢复苏的迹象。月出口环比持续增长,进、出口下降的幅度远低于全国货物贸易的降幅。
市场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喜好程度不减。中国产品在全球及主要市场的份额依然保持提升,且对欧盟出口降幅相对较小、对美国和日本仍然能够实现出口增长难能可贵。
2008年下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各大经济体的经济纷纷陷入衰退。事实上,早在2007年下半年,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就已经感受到了市场低迷的寒潮,这种低迷已经延续了近两年的时间。回顾2003年~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每年的出口增幅同比都在20%以上。而2007年则下滑到18.9%,其中年底的11、12月份月度出口增幅回落迅速,分别跌至18%和9.3%,拖累了全年出口增长。据国外客商反映,当时去库存化就已经逐步开始了,2008年期间的补货只是小规模的,出口企业接单只能接短单、急单和小单。由于市场基数大,基本需求仍客观存在,尽管消费者大幅削减用于衣着方面的支出,市场陷入低迷,但随着各级经销商清理库存的进展,新的需求已经逐步开始萌生。
消费者已经适应了低价位的优质产品,价格低廉的服装更为畅销。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看,服装的主流产品,包括针、梭织服装中的棉制和化纤制服装的出口在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出口量、值的下降幅度分别较档次稍高的毛制、丝制服装少4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这一特点在美国市场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在危机面前,一些缺乏抵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倒下了,但大多数企业仍然坚守在出口“阵地”。在接受国家扶持政策帮助的同时,纷纷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自救。对内进行结构调整,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外顺应市场需求,改变经营策略,在应对危机方面取得了成效。
从2009年上半年的走势看,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下降的大局基本成定局,但是这个下降并不可怕,因为全球性的经济变动侵袭之时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是与国际接轨最早的。既然不能独善其身,那么,当危机来临之时受压,当市场复苏之时也将抢得先机。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抓住这个机遇,转“危”为“机”,借势调整,在后危机时代提升整体纺织服装业的水平。
统筹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外部市场的占有率已逐步趋向饱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不再明显,加之由于低价竞争造成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我纺织品服装贸易外部环境的宽松度已经无法同上世纪的“黄金年代”相比。在危机推动下,内销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当前的内销已不再是以前传统“外贸转内销”的概念,不是指将外贸出口中的退货、残次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而是指企业主动面向国内市场,利用多年积累的外销经验和实力,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外贸货,有能力的企业还可以做到专门为国内市场设计新产品。
近几年,传统的美国、欧盟市场在我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提升,从2007年的31%增长到2009年7月的38.2%。而同时,对新兴市场拉美和非洲的出口份额却持续回落,从2007年的10.5%下降到2009年的9.8%,说明我在新兴市场上仍有潜力可挖。在危机结束之前,兼顾传统市场的同时,提前布局新兴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吸纳语言与业务人才,开拓多元化市场必将成为后危机时代抢得先机的致胜良策。
大客户订单量大、信誉度佳,在经济保持良好运转的时期能够为出口企业带来稳定的收入和利润。但在危机面前,大客户也并非百分之百可靠。2008年,受累于经济不景气,欧美倒闭破产的零售商大量增加。其中包括十余家大型服装、零售商、大型连锁百货商店、大型连锁超市集团,以及一些老牌时装公司等。与此同时,尚未陷入破产境地的企业也纷纷收缩阵线,关闭业绩不良店铺。零售商的倒闭和收缩势必对供应商、进而对出口商造成压力转移,出口企业的风险骤增。此时,放下“架子”,调整经营策略,主动联系中小型客户,接部分小单,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且那些能够在危机中生存下来的小客户很有可能在危机后成为企业下一个稳定的大客户。当然,这要建立在对新客户的资信情况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这场危机就是一次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淘汰的不分大小,只看优劣。
保障资金运营的安全及效益
人民币和国际主要货币的波动随着美元地位的削弱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虽然自5月底以来,美元兑人民币的比价连续3个月保持在6.83,但长期看,汇率变化依然存在大幅波动的可能。同时,人民币开始步入国际化进程,国家已经将上海和广东省内四城市作为试点,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汇率变动的不可预知和货币结算方式的变化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充满挑战,需要企业提升对金融的把握度,迅速融入新的贸易环境。
进入21世纪,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全球纤维纺织业国际管理咨询机构(Werner)发布的2007年世界主要纺织工业小时劳动成本的比较报告显示,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国内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分别为每小时0.29美元、0.36美元、0.22美元和0.36美元。
而同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劳动成本不断扩大,已经快速接近每小时1美元的门槛。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更是将用工成本普遍提高了10%~30%,廉价劳动力已不再是我们的优势。目前业内已经普遍意识到,只有依靠技术和品牌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定价话语权,才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来源: 中国纺织交易网
相关资讯
-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全面从严治党暨警示教育会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涵养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共奋进!2025年全国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召开
- 2024年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 全面提升市场形象,中国轻纺城开启管理专项行动
- 【央视快评】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会长新年谈|林云峰:解锁“新质”动力,重塑产业格局-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立高远之意,行笃实之效,创开阔之境!
- 【央视快评】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李强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业绩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坚定信心,干在实处,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纺织服装周刊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资讯排行
- 兰精携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方案亮相2025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纺织服装周刊
-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 山东协会轮值会长会议举行,筹谋协同创新再发展
- 「经纬之外」当游牧美学的雲甲织进CHIC(春季)展
- 鼓干劲、明方向、启新程!2025中国轻纺城干部大会召开
- 崔忠付出席“星级数字化仓库与数字供应链平台金融服务中国行——太原站”座谈会
- 筑梦甲子、继往开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迎来60周年
- 2025 中国(义乌)国际针织供应链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义乌成功召开
- 科技感十足!我国登月服“望宇”名称确定,与“飞天”舱外服遥相呼应
- 2025年辽宁省冰雪时装周盛大启幕
- 【央视快评】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4年羊绒原料及制品进出口概况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涵养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王栋:做纤维世界的追光者
- 2024藤模年终时尚盛典|全龄共赴,致敬经典-纺织服装周刊
视觉焦点
-
全国高职院校首批服装3D数字化设计技能等级证书出炉
-
实力“圈粉”,尽展产业新风貌!山东聊城展团首次亮相2025yarnexpo春夏纱线展
-
参展效果好、采购有实效,第十五届柯桥窗帘展完美交卷!
-
山东协会轮值会长会议举行,筹谋协同创新再发展
-
BRICS+金砖国家时尚峰会加强全球时尚联系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王栋:做纤维世界的追光者
-
全国高职院校首批服装3D数字化设计技能等级证书出炉-纺织服装周刊
-
从“市场管理者”到“综合集成服务商”,中国轻纺城集团要下盘怎样的大棋?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孙以泽:国家需求是科技创新指挥棒
-
崔忠付出席“星级数字化仓库与数字供应链平台金融服务中国行——太原站”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