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鲁瑞针织制衣公司的职工在生产出口文化衫 |
湖北国营襄樊针纺织厂,严抓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其产品福龙牌高支高密纯棉坯布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的“中国名牌产品”。 |
编者按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正式对社会公布。《规划》呈现了一个更加具体、振奋人心的纺织工业3年调整振兴与前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规划》的贯彻落实必将有助于纺织工业坚定信心,加快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开拓市场,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日前,该《规划》编制组的主要负责人、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贺燕丽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权威解读。
编制规划的过程是对纺织传统产业的再认识
记者:编制规划的过程其实是对这一传统行业再认识的过程,这对科学确定纺织工业的地位有何作用?
贺燕丽: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受此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2008年11月,国务院第37次常务会议决定,制定和组织实施纺织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措施。
国家之所以选择纺织工业作为调整振兴的重点产业,主要原因在于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当严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行业的困难形势,已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国纺织产业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纺织工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在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产业规模看,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纺织工业产销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2000年—200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2007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26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9%,占全国GDP的3.3%;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服装等产品的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为满足全国乃至世界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生活水平做出了贡献。
从出口贸易看,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10余年位居首位。
从产业结构看,纺织工业已突破传统工业的范围,向高科技领域发展,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终端产业纤维消耗比例由2000年的68:19:13调整至2007年的52:33:15,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成为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
从装备水平看,约三分之一的纺织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棉纺织装备中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清梳联比重分别达到51.4%、47.5%和41.1%;部分高新技术纤维实现产业化,T300水平的碳纤维、高强聚乙烯纤维、芳纶1313等高技术纤维产业化已取得突破。
从拉动就业看,200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从业人数达1100万人,占全国工业从业总人数的14%。加上规模以下企业,全行业吸纳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约从纺织产业获得2500亿元的现金收入,可提高1000多万个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我国农业生产出的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基本上都由纺织业消化,直接关系到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规划》在对我国纺织工业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将纺织工业明确定位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产业过快增长的态势应得到控制
记者:针对纺织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目标中明确提出,纤维加工总量过快增长的态势应得到明显控制。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
贺燕丽:我们来看几个数字:2000年到2007年,世界纤维的加工量由5438万吨增长到7614万吨,增长0.4倍,年均增长4.9%;而我国纤维加工量由1360万吨增长到3530万吨,增长1.6倍,年均增长高达14.6%;我国纤维加工量占世界纤维加工量的比重已高达48%,份额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出口贸易额占世界的份额由15%提高到约30%;我国的人均GDP仅为3315美元,世界人均GDP为8800美元。
综上,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些看法,即从未来发展形势看,不再具备支撑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继续快速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一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纤维加工总量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跟我国长期受不公平贸易环境制约,在加入WTO以及配额取消后产能得以快速释放有关。随着释放效应衰减,增速也将会回到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上来。二是资源因素,受土地、石油资源约束,纺织工业的两大系列原料,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产量的增速已受到很大制约。三是世界纤维加工量近一半在我国加工,但是,新世纪以来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工业取得显著发展,其劳动力成本低于我国,许多中低端的产能已经开始向这些国家转移,我们没有能力且也没有必要承担过高的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份额。四是我国人均GDP大大低于世界人均GDP,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因而从我国内需来看,尽管内需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需求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日益明显,但我国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广大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仍比较弱。在相当长时间内,内需将呈平稳增长态势,不会出现快速扩张的情况。五是我国人口中农民占8亿多,从2008年的数据看,城市居民年均衣着消费1166元,而农村还不到212元,仅相当于城市的1/5,虽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扶持“三农”政策引导下,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所决定,农村与城市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距甚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因此,从目前看,我国纤维加工量已远大于实际的需求,今后调整的着力点应坚决控制纤维加工量的过快增长,即生产能力的重复建设,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注重产品质量,节约使用资源,使我国纺织工业保持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八项重点任务直接针对行业结构性矛盾
记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纺织行业调整和振兴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确定这些重点工作的依据是什么?
贺燕丽: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纺织行业要着力做好8项重点工作:一是稳定国内外市场,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四是淘汰落后产能,五是优化区域布局,六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七是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八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这八项重点工作是针对纺织行业当前及今后发展中出现或已出现的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行业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并有效减小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纺织工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如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多年来行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其投入力度仅为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阻碍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再如,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仍以贴牌加工为主;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开发滞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高性能的纺机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等。
其次,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我国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用纺织品比例低于发达国家10个百分点以上;出口产品高附加值比重低,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出口市场近50%集中在发达国家,多元化市场格局有待进一步推进。
第三,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纺织工业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4.3%,用水量的8.5%,废水排放量的10%,其中大部分为印染废水,且平均回用率仅为10%。随着节能减排标准的提高和执行力度的加大,纺织企业产业升级任务更加紧迫。
第四,产能规模扩张过快。近年来,纺织工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截至2007年底,纺纱能力比2000年增长了2倍,年均增长16.6%;化纤产能增长2.5倍,年均增长21.6%。在偏重规模的同时,也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中高水平同质化发展的倾向,部分产品产能过剩。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产业已形成严重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影响。出现了外需大幅下滑、内需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我国纺织工业陷入多年未遇的困境。
综合考虑行业发展实际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行业所造成的影响,规划提出从这8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以保持行业平稳增长。
记者:为了保证重点任务的完成,《规划》明确提出了10项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其宗旨是什么?
贺燕丽:《规划》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在已经落实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和重点任务提出了10项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一是继续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二是加大棉花、厂丝收购力度;三是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四是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五是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六是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七是减轻纺织企业负担;八是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九是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十是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
这10项措施及保障条件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充分体现了应急性和长远性相结合的宗旨。既有应对当前需求萎缩、企业亏损增加、资金短缺等突出困难的应急性政策措施,也有着眼长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长远性政策保障。
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与扩大内需并重
记者:《规划》将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您认为其中的重点在哪里?
贺燕丽:纺织产业目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市场压力加大。今年1—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22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78%,是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尽管我国内需市场有很大潜力,但一时难以消化出口市场产能的转移压力,要保持产业稳定发展,必须保证出口市场份额的基本稳定,因此,《规划》把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规划》提出: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稳定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
《规划》从两方面明确了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的着力点,一方面通过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继续提高出口退税率,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开拓多元化市场,以化解发达国家市场萎缩的压力。
去年8—11月,国家已两次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今年又进行了两次调整,退税率也从11%提高到16%,在半年多时间内4次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这一产业的高度重视。按照2008年出口额来计算,出口退税提高1个点,将为纺织产业带来100亿元左右的效益,这对提振出口企业信心,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维护我国出口市场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提高纺织产业出口退税率,也是《规划》中一项普惠制的措施。
应该看到,多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到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50%以上。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也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对俄罗斯、东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纺织品出口不断增长。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继续加大对这些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是我国应对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应对贸易保护和稳定出口市场份额的重要选择。
《规划》还提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打造自主品牌。
我国纺织工业具有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国际比较优势,但是多年来产能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资源短缺、产能相对过剩、市场恶性竞争等。在当前国际市场萎缩的形势下,虽然给稳定外需带来了巨大困难,但也蕴藏着机遇,发达国家由于自身原因正失去或退出一部分市场,发展中国家也非常欢迎中国纺织企业对外投资。如果能及时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发挥我国纺织工业多年积累的优势,在国外投资设厂,必将使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在国外收购或建立物流中心、销售中心,实施自主品牌“走出去”战略,可使我国纺织产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从单纯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从生产效益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同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记者:《规划》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提出了哪些有力措施?
贺燕丽:针对国内市场,《规划》提出,要引导纺织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优化和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减少流通环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对边远乡村的销售,便利农民消费。
中国13亿人口的穿衣问题,本身就决定了内需市场是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统计数据看,2000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内销比重为67%,2008年这一比重已经提高到77%。去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了21.6%,而衣着类消费增长了22%。从长远发展看,立足内需,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衣着文化需求,将是我国纺织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当前在外部需求降低的情况下,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对纺织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市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有着尚待开发的很大潜力,以服装业为例,2008年城镇居民年平均衣着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而农村尚不足200元,仅相当于城镇的1/5;就纤维消费量来看,发达国家的年人均纤维消费量在30公斤左右,而我国平均为15公斤,农村消费量更少。当前,农村市场正处于消费环境加快改善、需求结构逐步升级的关键时期,农村的消费潜力正逐步释放,这是扩大内需的难得机遇。当然,我国农民人均收入还较低,农村市场的开拓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村市场的部分潜在需求将转化为现实需求,开拓农村市场应该大有可为。
《规划》还特别强调了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工业中最具潜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涵盖过滤用、医卫用、土工布及合成材料、特殊装饰用等几十个领域,其开发应用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纺织工业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一般占到纺织产业的30%左右,而我国仅为15%,高端产品仍需要进口,因此这一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规划》明确了今后3年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并强调通过3年的引导和发展,使产业用纺织品在全国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15%提高到19%。可以预料,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配套工业应用需要为主的产业用纺织品,将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解决中小企业问题意义重大
记者: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困难对纺织行业调整振兴有何意义?
贺燕丽:纺织工业中很大比重是中小企业,行业平均利润率低,对外依存度较高,也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同时纺织又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产业,中小纺织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于拉动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把扶持骨干企业与带动中小企业、带动就业结合起来,发挥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在产业调整和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应对危机,增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流动资金短缺、贷款难度大、利率高等问题,《规划》提出: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允许将到期贷款适当展期。放宽中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条件,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税前全额拨备和提供风险补偿。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等融资债券。《规划》还要求中央和地方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为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等。这项工作由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牵头,将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
针对中小企业负担重的问题,《规划》提出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具体措施。如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暂时遇到经营困难的企业,可根据有关规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相关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地方政府制定的产业扶持政策,要适当向纺织企业倾斜,加快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等。
《规划》还提出,国家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等向纺织企业适当倾斜;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支持力度;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环保、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纺织产业摆脱当前面临的困境、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技术创新发力点就是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规划》更加强调了行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实施技术改造的重要性,您认为,为什么要把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应用、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应用等作为技术创新的发力点?
贺燕丽:《规划》指出,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应用、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应用、新型纺织装备自主化,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以及自主品牌建设等。
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规划》明确指出: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带动明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是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已经是纺织大国,但高性能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高技术纤维技术和装备尚未实现产业化,并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多方面限制,影响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建筑、基础设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升级;同时作为应对石油资源日趋枯竭、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物质纤维也是刚刚起步。近两年,我国高性能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步伐加快,下一步的重点将是支持高新技术纤维质量性能的提升、加快下游复合材料产业化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
纺织工业实现做大做强,装备国产化是基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纤维关键装备,以及高水平的无梭织机、针织机、产业用纺织品制造装备、高性能经编织机等纺织机械仍需要进口。因此,新型纺织机械装备自主化,应是推动我国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基础,这也是3年调整振兴期间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之一。
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以加快传统纺纱织造及染整、化纤行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传统纺纱织造行业是上游纤维初加工产业中最主要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占全行业的65%,这些行业的技术升级也关系到纺织工业整体产品水平的提高;印染后整理是纺织产业急需升级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面临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化纤行业则存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差别化水平偏低、高技术产品产量少等问题。目前,这些行业整体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促进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应用,淘汰和改造落后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产品档次和清洁生产水平。在当前纺织行业面临较大发展困境和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对于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纺织产业平稳发展和产业竞争力,加快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转变,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东西部产业发展需要不同定位
记者:目前,纺织行业面临优化区域布局和加快产业转移的紧迫任务,对此,《规划》提出了哪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
贺燕丽:我国纺织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着明显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纺织行业80%的企业。但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中西部地区邻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纺织产业特别是服装及纺织初加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
针对这种形势,《规划》明确了东西部产业发展的不同定位: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格局,同时强调要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扩张。
引导纺织产业向原料产区转移,这是《规划》中优化产业布局的一项重点。《规划》强调,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在优化区域布局任务中的另一重点是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之所以如此重视茧丝绸这一产业,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茧丝绸资源供应和贸易大国,茧丝绸产业也是农工商紧密联系的产业。“十五”以来,我国桑蚕产业区域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东部增长缓慢或出现负增长,中西部地区有了较快发展。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先后安排资金3亿元,用于农业蚕桑投入,补贴桑蚕基地建设和冰雪、地震灾区恢复生产。“东桑西移”工程在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誉为“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财政得收入、政府得人心、生态得保护”工程。
“东桑西移”是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规划》再次强调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并提出重点巩固和发展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并要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
来源: 中国纺织交易网
相关资讯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 2024(第七届)物流与供应链诚信创新大会暨天津(东疆)网络货运平台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
- 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 奋进新时代 共建大枢纽 2024年西安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会召开
- 中国(合肥)服装原创设计基地开街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稳中求进谋发展,固本兴新创未来
资讯排行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同频国际,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启幕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封面故事|博洋服饰集团:你的创业梦,便是集团的未来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打赢“生存战”,看日本纺企如何上演合纵连横
- 数字赋能“智造”升级 我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广州白马:五星级商品交易市场的领跑之道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