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麦纺织服装业基本情况
现代丹麦纺织服装业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行业中心集中于丹麦日德兰半岛中部的海宁-埃卡斯特-霍斯特布罗(Herning-Ikast-Hosterbro),多为小规模的手工生产企业。二次大战后至六十年代初期,丹麦的工业繁荣推动了纺织服装业的大发展,当时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开始影响市场导向,纺织服装业尝试拓展国际市场,出口市场主要以瑞典、挪威等几个北欧邻国为主。八十年代,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丹麦纺织服装业面临亚洲、南欧、东欧等国家的严峻竞争,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丹纺织服装企业通过加强进出口贸易、扩展生产外包、创新设计等方式应对竞争压力。近二十年来,丹麦纺织服装业迅速发展,在国内和海外市场获得了丰厚利润,已出现了多家国际大型时装企业,纺织服装业成为第四大出口产业。
(一)丹麦纺织服装业的主要特点
1.丹麦纺织服装业虽然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但大型国际时装企业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根据丹麦商会调研材料,丹麦纺织服装业有企业600余家,中小企业仍是行业的主体,但几家大型国际时装企业的地位愈发重要。前三大企业-绫致时装公司(Bestseller)、布兰德时装公司(BTX)和欧时服装公司(ICCompanys)完成了丹麦纺织服装业近75%的出口,在全球共雇佣员工43000名,共拥有44个品牌,涵盖男装、女装、童装、时尚休闲装、装饰品等各个领域,ONLY、JACK&JONES、MATINIQUE、INWEAR等品牌紧追世界流行趋势,已在欧洲乃至亚洲等新兴市场占有很大份额。
2.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纺织服装业已成为第四大出口产业,但贸易逆差有所加大。2007年,纺织服装业进出口总额为597亿丹麦克朗,比2003年增长118亿丹麦克朗,增长了近四分之一,占丹麦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52%。比较近五年数据,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保持在5.5%左右,说明纺织服装产品对进出口的贡献已趋于平稳。出口额保持稳定增幅,并已从北欧市场扩展到整个欧盟,近年对亚洲市场出口也增长迅速。进口增幅较快,贸易逆差逐年加大,2007年已达51亿丹麦克朗,主要是由于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国家产品对丹出口强劲,净出口逐年增加。丹麦政府和业界均积极支持纺织品贸易一体化,没有任何形式的限制措施。
生产大规模向国外转移,劳动力成本大幅降低,大型时装企业以此迅速发展。近二十年来,丹麦纺织服装业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将大部分生产环节,尤其是印染、剪裁、缝制、整熨和包装等从丹麦本土转移到国外进行。虽然海外生产使丹麦本土相关就业机会减少,但劳动力成本的降低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利润,业务重点也侧重设计、技术和市场营销,并且也降低了印染等环节对丹麦本土的环境污染。大型时装企业以此迅速发展,很快实现了从传统生产企业向现代新型国际公司的转变。波兰、拉脱维亚、葡萄牙等东南欧国家是最早的外包生产加工地,近年来又逐渐转移到中国、土耳其、印度、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目前,主要采用两种外包生产方式,一是CMT方式(带料加工),即加工制作环节全部转移至低劳动成本国家,但为保证面料的质量和供货稳定,仍由丹麦本土企业提供,质检由公司派专人到国外进行,随着国际环保质量标准的逐步完善,该种方式逐步减少。
二是SOD方式,即丹麦只提供全套的设计和产品规格、质量、环保要求,生产方负责从购买原材料到最终产品质检的全过程。大型时装企业、设计公司、批发商十分青睐此方式,是目前最广泛使用、产值最高的方式。
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时装理念符合消费者需求。丹麦设计的服装不同于意大利、法国等高级时装风格,多以休闲、时尚为主,更加注重服装的时装价值和流行喜好。针对消费者收入、年龄、喜好等因素,在市场营销上也注重对高、中、低层时装采取不同品牌战略。目前,丹麦顶级时装品牌几乎没有,因为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此部分消费者群体最小,但消费额大,品牌忠实度高,现在开拓这块市场几乎不可能。丹麦时装品牌主要集中在中档服装,将时尚的设计与合理的价位结合以来,吸引大众消费者,丹麦的三大企业生产的主流品牌均为此类,在欧洲乃至亚洲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
重视纺织服装质量和环保要求,执行欧盟统一的纺织品进口环保标准。包括丹麦在内的欧盟国家对进口的纺织服装质量是否达到环保要求非常重视,这已经成为欧盟纺织品进口首先考虑的因素。欧盟国家对进口纺织品的质检要求较严,主要体现在:第一,不仅重视外观质量检验,还开始注重内在质量的检测,已将纺织品内在质量列入了信用条款;第二,在合同中对纺织品的环保指标提出明确的要求,由传统的实用、美观、耐用,趋向更重视安全、卫生和环保。这种趋势使得纺织品贸易中出现了两种形式的“绿色壁垒”: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另一类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服装在使用和穿着过程中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统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和93%的丹麦人在购买商品时,都会考虑生态要求。丹麦主要的环保标志有TheSwan(北欧官方环保标志)、EUFlower(欧盟官方标准)。
通过时装博览会、时装周等方式加强宣传,丹麦已成为北欧时装设计、展览中心。哥本哈根国际时装博览会(CIFF)自1993年举办以来,共举办三十一届,每年二月和八月各举办一届,现已成为欧洲最大的时装博览会之一,吸引超过5万家采购商、设计公司参与。哥本哈根每年还举办时装周,紧跟世界时装潮流和时尚趋势。位于日德兰半岛的韦勒服装展(VejleTextile&GarmentFair),每年三月和九月举办,在北欧也具有一定影响力。通过上述展会,丹麦已成为北欧时装设计和展览中心,有力地促进了贸易发展。
丹麦纺织服装业进出口贸易情况
根据丹麦统计局数据,2007年,丹麦纺织服装产品进口总额达324亿丹麦克朗,比2003年增长68亿丹麦克朗。中国是丹麦的第一大纺织服装产品进口国,进口额为77亿丹麦克朗,占丹麦纺织服装产品进口总额的23.67%,比上年增长13.85%。其次为土耳其、德国、瑞典、意大利和印度,分别占进口总额的11.08%、9.54%、7.08%、6.52%和5.23%。土耳其已超过德国成为丹麦第二大纺织服装产品进口国,2007年增幅达13.83%;印度近年对丹出口增长较快,已成为丹麦纺织服装产品第五大进口国,发展趋势值得重视;从东欧国家进口几乎没有增长,1998年以前,波兰是丹麦除中国外最大的进口国,但目前地位已被土耳其、印度等劳动力成本更具优势的国家取代。
丹中纺织品服装贸易概况
根据丹麦统计局数据,2007年丹中进出口总额为396亿丹麦克朗,比2003年增长210亿丹麦克朗,增幅达112.90%,丹中进出口贸易日趋紧密。其中,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额为78亿克朗,占丹中进出口总额的19.67%,占丹麦纺织服装进出口总额的13.07%。
综合分析以上两表,丹中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1.丹中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额稳步上升,2007年贸易额比2003年增长38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95%。
2.丹中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在丹中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且较为稳定,一直在20%左右,稳居各大类商品进出口额前列。
3.丹麦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呈逐年上升趋势,丹中纺织服装占丹麦该行业进出口总额比重逐年提高,2007年已达13.07%。
4.中国对丹服装出口一直位居首位,但纺织品出口很少。主要原因一是丹麦纺织品的传统客户在德国、波兰等欧洲国家,丹进口商与其保持着稳定的联系;二是我纺织品一直未打入丹麦市场,丹方对我产品不熟悉。
5.近年我纺织服装产品对丹出口增速有所减缓,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土耳其、印度等低劳动成本国家对我出口产品产生了较大竞争压力。我企业应考虑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
来源: 中国纺织交易网
相关资讯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困难时刻如何破局?纺织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讲的都是干货!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资讯排行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 困难时刻如何破局?纺织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讲的都是干货!
- 向“新”引领 进阶价值高地 ——2024中国时尚大会在海宁盛大举办
- 首届2024北方国际物流和运输技术博览会在济南举行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同频国际,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启幕
-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将于11月在海宁许村举办
- 打赢“生存战”,看日本纺企如何上演合纵连横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全国39个铁路物流中心全部挂牌成立
- 绿色贸易成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成效明显
- 中产协与欧洲非织造布协会在布鲁塞尔会晤并签署合作协议